心理健康咨询热线:029-81710531
你周围是否有这样的孩子?活泼好动,上蹿下跳,一天到晚安静不下来;每天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,不爱说话,不与人交流;行为暴力、言语粗俗、攻击性强,尽管家长老师已经费劲洪荒之力依然不服管教。如果有就要注意了,孩子活泼好动也可能是精神疾病。
常见儿童精神疾病有哪些?
除了与成年人共有的精神分裂症、抑郁障碍、焦虑障碍等以外,儿童精神疾病还包括一些特发于儿童期的精神疾病,如孤独症谱系障碍、注意缺陷、多动障碍、品行障碍等。
1、多动障碍—多动症
多动症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符的注意力不集中、活动过度、情绪冲动和学习困难等,病因涉及出生缺陷、遗传、神经心理发育异常、家庭与环境等影响因素,患病率为 4.25%~6.3%,且近年来呈逐渐上升趋势。不发达地区患病率最高,以 6~10 岁的学龄儿童最多见。
2、发育障碍性疾病—孤独症
孤独症谱系障碍俗称孤独症,是一组发育障碍性疾病,表现为语言沟通障碍、社会交往障碍、表情贫乏、兴趣范围狭窄和刻板的行为模式等。在过去 20 年里,一些发达国家孤独症谱系障碍患者的数量呈现出爆发式的上涨。分析显示,我国大陆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患病率为 0.12%~0.13%,与发达国家相比,我国孤独症谱系障碍患病率明显偏低,但仍呈逐年升高的趋势,且男童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女童。
3、持久性的反社会行为—品行障碍
品行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性的反社会型行为、攻击性行为和对立违抗行为。这些异常行为严重违反了相应年龄的社会规范,与正常儿童的调皮和青少年的逆反行为相比更为严重。调查发现我国品行障碍的患病率为 1.5%~7.4%,男性患病率约为女性的 9 倍,患病高峰年龄为 13 岁左右。
我们能为孩子们做些什么呢?
1. 父母应加强对孩子精神健康方面的关注
父母作为孩子人生的导师,也是儿童精神心理健康最直接的影响者。要识别儿童精神心理疾病并不困难,只要发现儿童的异常精神状态持续一个月以上,达到严重干扰儿童的正常生活学习和社交活动的程度、排除了躯体和神经系统疾病即可识别为儿童精神疾病。一旦发现可能罹患此类疾病的孩子,家长应尽早带其就医,寻求正规诊治。
平时父母也应注重儿童精神疾病的预防,尽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,努力降低孩子身边可能诱发精神疾病的危险因素,多与孩子沟通,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,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和精神异常,必要时可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,做到早识别、早诊断、早治疗。
2. 教师应提高其早期发现儿童精神疾病的能力
学校应当重视儿童精神疾病的干预和预防,配备或聘请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辅导人员,设立心理健康辅导室。或者依靠学校现有的师资力量和工作队伍,在精神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,根据不同年龄儿童的特点,对儿童进行精神卫生知识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,并加强对班主任、教师、校医等的精神心理卫生知识培训,提高其早期发现儿童精神疾病的能力。
学前教育机构也应当对幼儿开展符合其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。
教师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的同时,应随时关注学生的精神健康状况,对疑似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,并注意识别可能患有精神疾病的学生,协助家长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。
3. 各地儿童医院、精神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应设立儿童心理门诊
同时应配备专科医师,定期开展精神卫生专业人员培训,探索常见儿童精神疾病的防治模式,并为儿童精神疾病患者及高危人群提供专业的精神卫生服务。
各级医院应致力于普及精神卫生知识, 消除社会偏见,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,面向公众开展精神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,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指导,告诫患者和家属不要讳疾忌医。
总之,儿童精神疾病严重危害儿童的成长发育和身心健康,我们需各司其职、各安其位、各尽其力、各负其责,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!儿童是国家的未来,保证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素质全面发展,我们的未来才会有更好的希望!